第十四届中国血管论坛CEC 2022大会期间,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辛世杰教授与各位专家同道分享讨论了《腹主动脉瘤合并肠瘘的诊治》,欢迎观看。



【感染性腹主动脉瘤】专场


演讲题目:

腹主动脉瘤合并肠瘘的诊治

演讲嘉宾:

辛世杰 教授

单位:

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
一. 腹主动脉瘤肠瘘—概述



腹主动脉瘤肠瘘(ADF)是腹主动脉瘤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,主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

好发部位:80%位于十二指肠、亦有空肠、回肠、乙状结肠和胃。

典型的三联征为:消化道出血、腹部搏动性肿块、感染



二. 腹主动脉瘤肠瘘—分类


原发性与继发性的区别在于:


原发性腹主动脉瘤肠瘘,是因为动脉瘤直接侵蚀穿破至邻近肠腔。


继发性腹主动脉瘤肠瘘,多发生于有主动脉手术史者,即主动脉移植物(人工血管或覆膜支架)重建术后,移植物侵蚀肠道形成的穿透性病变。



不同年代的专家学者均有过相关研究:


原发性腹主动脉瘤肠瘘

  • 1829年Sir Astley Cooper首次描述。

  • 1954年Zenker首次进行了原发性肠瘘的修复。

  • 原发性ADF的发病率为0.04-0.07%,病死率为80-100%

继发性腹主动脉瘤肠瘘

  • 1953年Brock首次描述,发生于主动脉近端吻合口和十二指肠之间。

  • 1958年MacKenzie首次进行了继发性ADF的成功修复。

  • 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后,继发性ADF的发病率不足2%;EVAR术后继发性ADF更是罕见,总体发生率为0.36%


三. 腹主动脉瘤肠瘘—病因


◆ 不断扩张的动脉瘤的机械压迫

◆ 局部动脉硬化/血栓/炎症改变

◆ 消化道损伤

◆ 原发性主动脉感染

◆ 移植物压迫

◆ 移植物感染

◆ 肿瘤侵袭、结核等。

四. 腹主动脉瘤肠瘘—诊断


  • 具备AAA的临床症状(搏动性包块、腹痛)

  • CT提示:AAA与十二指肠空肠曲或其他消化道“分界不清、可能沟通”,局部可有气体影

  • 消化道出血症状(呕血、便血)

  • 排除其他消化道出血疾病

  • 感染

典型的三联征:消化道出血、腹部搏动性肿块、感染


全腹部CT


消化内镜


DSA


五. 腹主动脉瘤肠瘘—治疗选择


1. 指南的选择



2021 SVS指南:对于可疑的继发性ADF应立即评估。

2021 SVS指南:所有主动脉移植物都需与肠管相分隔。

2019 ESVS指南:对于可疑的继发性ADF,应立即转运至大型血管外科中心。

2019 ESVS指南:对于继发性ADF患者,EVAR可以作为未来开放手术的过渡手段。


指南的总结:

迅速诊断治疗,移植物应与肠管分隔(开放手术),EVAR可作过渡手段



2. 我中心的选择


  • 5年,我院收治腹主动脉瘤合并肠瘘患者11例

  • 2022年,我院收治腹主动脉瘤合并肠瘘患者4例


治疗原则:

迅速诊断的基础上,维持生命指标,对症止血,迅速果断把握手术时机。


治疗方法:

1. 动脉瘤切除、清创、抗生素应用。原位重建或旁路术,大网膜成型术。肠修补/造瘘/空肠营养管置入。


2. 移除移植物、彻底清创、局部抗生素应用。旁路术、大网膜成型术。肠修补/造瘘/空肠营养管置入。


开放手术:

◆ 重建方法

原位重建


自体静脉移植

(少用)

腋双股旁路术

具体应用技术以临床医生的判断和病人病情决定。


 动脉瘤及人工血管处理技巧



  • 彻底清创,抗生素冲洗、喷洒(万古、庆大霉素、甲硝唑等)

  • 利福平浸泡人工血管

  • 大网膜包裹人工血管



  • 双抗,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

  • 抗炎治疗至少持续3个月

  • 利福平对葡萄球菌效果优异



  • Oderich GS 等统计分析了1990-2008年间,54名接受原位利福平浸润人工血管置换+大网膜包裹治疗的移植物肠侵蚀/肠瘘(AGEF)患者资料。

  • 5年生存率59%;人工血管通畅率为92%;保肢率100%;再感染率4%。

  • Tatsuya Oda 等回顾分析了2000年到2013年间,68名胸主动脉人工血管感染患者资料。


行肌肉/大网膜覆盖包裹 可显著降低 院内死亡率



◆ 动脉瘤及人工血管处理技巧


十二指肠/空肠修补、肠造瘘、空肠管置入术等。



六. 病例分享


病例一


男,49岁,以“呕血便血1个月”为主诉入院。当地未明确诊断病因,2022-11-17入我院急诊,CTA提示:腹主动脉瘤合并十二指肠瘘。


治疗方法:

急诊行腹主动脉瘤切除,伴Y型人工血管置换、十二指肠修补、空肠造口术

术后恢复良好。


病例二


男,66岁,因“呕血伴黑便半个月”,于2022-05-28就诊,急诊CTA提示腹主动脉瘤合并小肠瘘。


入院诊断:腹主动脉瘤合并小肠瘘、上消化道出血。


治疗方法:急诊行腹主动脉瘤切除,伴Y型人工血管置换(原位)、肠修补、空肠造瘘术


手术过程:


◆ 术中所见,无菌棉签可通过瘘口

◆ 大网膜包裹:

患者术后两个月门诊复查,结果良好。


病例三

男,64岁,2021-03-25因感染AAA开放手术(原位重建)


2022-04-08(沈阳封控期间),患者因间断呕血、便血10日再次入院。行CT后怀疑近端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形成,伴十二指肠瘘。


入院诊断: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、近端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形成伴十二指肠瘘、消化道出血、失血性休克


术前CTA


2022-04-08凌晨,急诊行降主动脉球囊阻断下,腹主动脉末端缝扎、人工血管切除、左腋动脉—双髂外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


取出的人工血管


术后复查CTA,人工血管通畅


病例四

男,67岁,2015年因AAA行EVAR治疗。2016年5月,因黑便呕血半年再次入我科治疗。


入院诊断:EVAR术后继发性ADF、上消化道出血

治疗方法:2016-05-24行腹主动脉瘤切除、支架取出、腹主动脉末端缝扎、腋双股旁路术、十二指肠修补引流、胃造瘘、空肠造瘘、空肠营养管置入术






点击观看视频

小结

  • 腹主动脉瘤肠瘘发病率低、早期不易诊断,病死率极高。

  • 腔内治疗:应急过渡手段,感染及再出血风险高。

  • 开放手术:唯一且有效的方案,术中需彻底清创。

  • 必须迅速、果断、把握手术时机。



辛世杰教授

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
主任医师 | 国家二级教授 | 博士生导师


  •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辽宁省特聘教授,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,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


  • 现任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副主任委员;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;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;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大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;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;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;辽宁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


  •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卫生部科研基金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,在Nature、Development、FEBS letter、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、J Vasc Surg、中华医学杂志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。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,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,教育部科技成果奖等


END


欢迎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